
来源:毛泽东遗物事典 时间:2011年01月11日 作者: 编辑:admin
毛泽东生前遗物中有一张独特的木餐桌,说它独特,是因为这张木桌下方有一块10公分宽,75公分长的踏板,踏板呈45度角倾斜。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,这个踏板是毛泽东生前用餐时踏脚用的。
毛泽东晚年坐在床沿上用餐,小餐桌便摆放在紧靠床头的地方。晚年毛泽东因健康原因,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那张大木板床上度过的。他在床上办公、学习,也在床上见客、娱乐,甚至连吃饭也在床上进行。
毛泽东每日两餐,有时甚至只有一餐,中间饥肠辘辘时便以麦片粥、烤芋头、压缩饼干等充饥。每次开餐,工作人员都是用一个提篮提到卧室,然后一碟一碟地端上床头的小餐桌。于是毛泽东便开始一天的正餐。当他餐后准备睡觉休息时,工作人员便会在饭前让他先服几片安眠药。
毛泽东用餐是他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刻。因为他吃饭很不“老实”,一边挟菜扒饭,一边双脚在地板上不停地拍打。有一次,卫士对他这一习惯不甚理解,便问他:“主席,你为什么每次吃饭都踩地板呀?”毛泽东回答说:“这是锻炼么,可以帮助消化。”而且,毛泽东为他这一独特的锻炼方式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:“擂鼓”。的确,每当毛泽东“擂鼓”时,虽不说惊天动地,但响声之大,节律之快,就连在大门口值外勤的警卫战士也能清晰听到。后来,毛泽东住地附近的不少人只要一听到“擂鼓”声,便知道毛泽东开始用餐了。
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个小藤桌上用餐。这个藤桌四条腿绞在一起,不太高,毛泽东坐在床沿上吃饭时,双脚不仅踏不到藤桌隔条上,脚后跟着不了地,而且身子还要稍稍前倾一些才行。坐在这样的桌子前吃饭“擂鼓”确实令人痛苦难受。
1961年,年轻的理发员周福明调到毛泽东身边卫作。他不仅做毛泽东的理发员,而且兼做卫士和其它杂勤。小周年轻胆大,脑筋灵点子多。他见毛泽东喜欢吃饭“擂鼓”,而藤桌又太小太矮,便想为毛泽东做一个较合适的餐桌。有一天,毛泽东请小周陪他一起吃饭,小周见机会来了,便一边吃饭一边与毛泽东商量起来。小周说:“主席,我帮你设计一张新桌子吧?你这么吃饭多累呀!”毛泽东听罢,有些怀疑他说:“你行吗?”小周说:“我试试看吧。”毛泽东不大相信小周会做桌子,但他还是同意让他试一试。于是小周对他说:“主席,您坐着,我来量一下尺寸。”然而,小周身边未带卷尺,毛泽东卧室里也没有尺子,于是他便就地取材,拿起一张《参考消息》报纸做起了尺子。小周陪吃完饭后便立刻奔回值班室,用卷尺重新量了尺寸。
小周设计新餐桌时考虑到毛泽东坐在床沿上吃饭,而床沿比一般的凳子要高出许多,于是便相应地将正在设计的桌子抬高了几公分。同时,他还在桌下设计了一块尺来宽的木板,该木板呈45°角倾斜,离地儿公分。小周想,主席吃饭“擂鼓”时就可以双脚踩在这块木板上了。设计好后,小周便把制作任务交给了中南海木工班。不久,木工班就按照小周的设计做出了新餐桌。
新餐桌搬进毛泽东卧室时尚未油漆。毛泽东坐上去试了试,感到甚为满意。从此,毛泽东便一直坐在这种造型独特的餐桌上吃饭、擂鼓。不过,工作人员都觉得,新餐桌也带来了“副作用”,因为毛泽东“擂鼓”的声音更大了……
毛泽东很喜欢这种独特的一人餐桌,工作人员为此多做了一张以作备用。后来,摆放床头的那张小餐桌涮上了阳干漆,刷亮亮的,很是醒目。毛泽东每天就坐在这张餐桌旁用餐,因为饭菜碗碟温度高,时间一长刷亮的餐桌上便烙下了许多具印痕。工作人见此,便准备在上铺上一张桌布,但这一变换必须首先征得毛泽东同意。毛泽东听罢建议,立刻一口谢绝。他说:“这样不是很好吗?为什么要改变?每天吃过饭,只要用抹布一擦,干干净净的,多方便多省事,不要浪费那个桌布钱了。”
毛泽东去世时,中南海旧居里保存下来几张这种小餐桌。1990年,其中一张餐桌由北京运回韶山故里,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。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韶山市风向标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