伟人风采

毛泽东的家风

 来源   搜狐网 6月14日

      

1533883154827478.jpg

家风一:坚韧前行

爱女李讷大学毕业时,作为父亲的毛泽东送给女儿他自己喜爱的四句话是:1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2、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。3、道路是曲折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4、在命运的痛击下头破血流,但仍不回头。

为什么是这样几句而不是其他的话?一定是在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看来,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,是对人对事业的发展最要紧、最根本的问题。

李讷在井冈山“五七干校”劳动期间,与一位20多岁姓徐的服务员恋爱准备结婚。1971年9月下旬,毛泽东派出身边工作人员小路当李讷的“娘家人”,带去毛泽东的亲笔信和一个很整齐的长方形白包袱作为“嫁妆”。

李讷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大包袱,在场的人也以好奇的目光,盯着那个大包袱,看看毛主席为女儿陪送的“嫁妆”到底是什么?

真是一般人万万想不到、做不出来的:那是一套39卷本的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。作为父亲的毛泽东,其目的是让李讷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。

回首往事,李讷对父亲感激不尽。她说:“我觉得父亲给子女留下的最大的财富,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。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,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。当年,他那样严格要求我,完全是为我好。假如不是那样严格,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,恐怕很难过得来。”“他那是真正的父爱。”

以传播和推广“个性化的红色经典”为使命的毛泽东的外孙女、李敏的女儿孔东梅说:“外公给我的最大影响就是一种执著、百折不挠的精神——坚定自己的理想,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,不要为一些小的挫折而放弃。”

家风二:和睦助亲

毛泽东逝世后,人们在清点遗物时,意外发现一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:一件棉布衬衣、一顶蓝色军帽、一双灰色沙袜。这几件东西,毛泽东整整保存了26年。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?”这是毛泽东对爱子无尽思念的寄托。

在亲属家中有事时,毛泽东总是慷慨解囊,资助他们。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,毛泽东转去二百元表示祝贺;杨开慧母亲去世后,他又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;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,丧母未葬,又患脚疾未愈,毛泽东寄去三百元,用于丧葬和治病。

在儿媳刘思齐得知丈夫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之后,毛泽东对她说:“今后,你就是我的大女儿。”从那时起,毛泽东格外疼爱她,时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。在每次通信中,总是称她为“娃”、“亲爱的思齐儿”。

为了给刘思齐换换环境,毛泽东同意她去苏联留学,并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经常去信询问她的情况,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。

毛泽东还劝说刘思齐重建家庭,并亲自为她考察选择对象。刘思齐终于在毛岸英牺牲11年后改嫁,过上了女人正常的家庭生活。

家风三:牺牲在先

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,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,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。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,他先后失去了16位家人和亲戚。

1941年,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,为安慰其祖母、杨开慧的母亲,毛泽东致信表示:“岸英或可回湘工作,他很想看外祖母。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,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,你们不必悲痛。”

1950年10月,他的长子毛岸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,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子女第一个、也是唯一一个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。毛泽东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,只说了一句话:“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。”他老人家认为,毛泽东的家人就应该牺牲在前。

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,毛泽东失去了这么多家人和亲戚,可谓满门忠烈。但他仍然不忘初心,义无反顾,继续革命,勇往直前。

总而言之,毛泽东的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,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结晶和体现。因此,讲中华传统文化,讲家教、家规、家风,我们不能忘了学习自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。